民俗技艺:吹糖人
高山流水.mp3
来自秦韵非遗文化
00:0005:57
“最吹一年就回河南老家了。”在西安街头吹了20多年糖人的73岁民间艺人马金乐说。这句话,马师傅说了好几年了,但马师傅并没有离开西安。“老了总得回家。我在外闯江湖半个多世纪,来西安20多年,老伴因为晕车,一直不敢坐车来西安。”
马金乐,河南滑县人,是“马氏吹糖技艺”的第22代传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糖塑吹糖人)代表性传承人。他11岁就跟父亲学习吹糖手艺,17岁就独闯江湖,在哈尔滨,北京,上海,南京,兰州、太原等地练过摊,最后留在了西安。
马师傅20多年前刚到西安时住的是1元1天的城中村旅店,现在在城中村租了一间10来平米的加盖房,一月租金300来元。住的简陋,吃的简单,马师傅说,吹糖人挣钱不易,必须节省。一人在外闯江湖难免孤独,马师傅说年龄大了,也该回家了,但马师傅一直离不开西安。
从出租房出来,走出窄窄的村巷,马师傅又开始一天的劳作,常常要到夜里9点才回。
插糖人的木架上挂着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和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聘书。
自行车车筐里放着大红的省级非遗证书。马金乐是“马氏吹糖技艺”的第22代传人,也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糖塑吹糖人)代表性传承人。
妙惟肖的“马氏吹糖人”十二生肖造型令人叹为观止,让人们回想起童年。“牛”是“cattle”,马师傅吹完一个十二生肖,会用英文说一遍刚吹好的糖人。“糖人是麦芽糖吹成了,能玩能看能吃,吃了能治咳嗽助消化。您属啥我给您吹啥,”围观的人群里,总有人要求马师傅吹一个自己属相的小动物糖人,这也是马师傅最开心的时刻。
马金乐吹糖人的行头很简单,一辆自行车,一个铁皮炉子,一口小锅,2根插糖人样品的小木棍。
马金乐用一根棍子搅着铁锅里的麦芽糖,搅开了挑起一小团,放在手中揉捏和拉扯,并用拇指捅出一凹坑(到时能形成气孔),如同在做窝头。随后将“窝头”搓圆,轻轻捏住窝头顶部,从中部开始将其向下拉长。拉长变细的部分迅速冷却凝固,马师傅用手指轻轻一弹,多余的糖稀落回锅里继续加热,他手中剩下一个如同带着尾巴的、尚未充气的气球一样的“坯子”。
“气球”的尾巴是冷却坚硬的,而球体部分温热柔软。紧接着马师傅把气球尾巴噙在口中,缓缓吹气,球体部分就如同变戏法一般慢慢膨胀并逐渐变得透明。他吹气的同时,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在球体上轻轻地拉拽着,一分钟的功夫,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糖人就吹成了。
活灵活现的牛在马师傅的嘴里手中诞生了。
老鼠上灯台糖人。
马师傅随身带的小本本上记着西安城里及周边村过会的时间,现在城中村大多已拆迁,连西安周边的村庄也拆了不少,摆摊吹糖人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烧化的麦芽糖的温度有八九十度,大拇指的皮不知被烫掉多少层了。
不管生意好坏挣钱多少,马师傅都很开心。
END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西安街头最资深的非遗吹糖人 | 秦韵非遗文化
西安地区非遗糖画 花式棉花糖 吹糖人 草编等民俗引流推广暖场活动…… 适合各大公...
马上到周末了,周末房地产暖场活动大集结,售楼部才是真正的儿童游乐场!一到周末,各...
暖场活动是指以活动为载体,以营销为目标,通过活动带动人气,吸引目标客户关注,最终...
手工艺人:闫安惠 飘花动态背景上标题 民俗技艺:剪纸,剪影...
手工达人:陶敏锋 民俗技艺:面塑、软陶、超轻黏土等 个人事迹: ...